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5-05-01 23:58:13 | 浏览:
创始人邓洪九等多名高管因涉嫌骗取贷款、虚开增值税发票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原因是涉嫌骗取贷款及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这家顶着“中国水果第一股”光环、被阿里重仓押注的明星企业,在停牌一年后彻底暴雷。
从山城棒棒到百亿富豪,邓洪九整整用了35年;而从高光到塌方,仅用了18个月,市值暴跌95%。
这牵涉面之广令人震惊,让外界窥见了洪九果品在表面风平浪静之下所掩盖的巨大隐患。
这笔高达34.2亿元的资金占全年预付款的76%,表面看都是正常的供应商采购流程。
可实际上,这些供应商注册资本不足百万,更可笑的是,参保人数为零,就连注册地址都分布在普通居民区中。
然而在面对审计质询,财务总监却甩出一份自相矛盾的采购合同:2024年1月向某供应商预付15.2亿元采购款,实际到货仅价值4.05亿元。
谁也没想到,这家成立时间还不足三个月,连仓库照片都提供不了的供应商,竟能拿下洪九果品全年最大订单。
后来,一位离职高管揭开了黑幕,才得知:公司要求员工伪造物流单据,和空货车反复过磅制造虚假交易数据。
当我们翻开那财报,数据更是触目惊心,2023年上半年公司贸易应收款飙升至101.51亿元。
但2022年、2023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18.23亿元、-3.14亿元。
2018年到2022年,阿里、中信等机构用七轮融资,直接把公司估值从20亿吹到600亿。
可在2023年暴雷时,早期投资者早已套现撤退,而二级市场散户的600亿市值,短短18个月就蒸发了95%,只剩下27.95亿港元。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惧怕没有利润,就像自然界惧怕真空。”
而穿透34亿预付款迷雾,暴露的不仅是企业财务造假,更是新消费赛道“资本催熟-估值套现”模式的系统性溃败。
1987年的重庆朝天门码头,17岁的邓洪九肩扛100多斤红橘,穿梭于货船与人群之间。
这场豪赌让邓洪九吃下中国榴莲进口量10%的份额,成为改写中国水果流通史的里程碑事件。
邓洪九引以为傲的“果园直供”模式,在2023年,把损耗率压到1.3%(行业平均10%),并创造了15.37%毛利率,更将采购成本降低15%。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显示,2011—2022年中国榴莲进口量CAGR达23.6%,洪九果品凭借先发优势吃尽红利。
2022年,其榴莲销售额39.65亿元,2500万颗的销量相当于每10颗进口榴莲就有1颗姓“洪九”。
同年9月,洪九果品登陆港交所,上市当日市值冲至190亿港元,成为水果第一股,创始人邓洪九以85亿元身家登上胡润百富榜第743位。
2019年到2022年,就在这5年间,洪九果品营业额从20亿冲到150亿,但公司的净利润率仅5.2%。
更可怕的是,供应商货款33天就到账,147天的时间差让每1元营收中,只有0.52元流动资金。
可谁也没想到,存货周转天数从45天暴增到97天,那1.87亿的利息支出就啃掉了25%利润。
2023年成为转折点:贷款利息涨到4.8%,而洪九果品的资本回报率却只有3.2%。相当于每借1亿,一年倒亏160万。这次美联储加息更是给了他致命一击。
这种“高息借钱-低价甩货”的死循环,让182条司法纠纷、80条开庭公告等统统找上门,其中31.6%是供应商举着没兑付的票据讨债。
以榴莲为例,40元/斤的泰国货被10元国产榴莲冲垮,7.3亿存货减值直接抹去18%净资产,这数字恰等于邓洪九质押的股权市值。
更扎心的是,这些榴莲不是烂在仓库,而是烂在“账期游戏”里,商超拖着不结账,货架早被社区团购抢空。
由于洪九果品需要提前3—6个月向泰国果园支付预付款,可下游商超的回款周期却长达180天。
这种“货未到岸,钱已空”的模式,像极了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摔得粉身碎骨。
而食品分析师朱丹蓬的论断直击要害:没有C端支撑的B端模式,就像在流沙上盖楼。
洪九果品把47%营收押给沃尔玛、永辉这些商超巨头,可人家转头就把账期从90天拖到180天。
反观百果园,虽然2023年毛利率仅11%,但2800家门店构成的C端网络,每天产生600万元现金流水,这才是穿越周期的生存根基。
而社区团购的崛起彻底颠覆游戏规则。美团优选单日水果销量8000吨,相当于洪九果品半年业绩。
其实邓洪九不是没试过转型,他砸钱开了280家直营店,可习惯了给商超当二传手,哪受得了天天伺候大妈挑刺?最后90%的门店亏得连电费都付不起。
那时他肩扛红橘,汗水浸透的不仅是扁担,还有一个穷小子对财富最原始的渴望。
这场持续35年的商业豪赌,最终验证了《红楼梦》那句判词: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洪九果品把资本赌局当作商业正途,将渠道霸权视为核心竞争力,终究在时代更迭中坠入深渊。
新浪财经·上海证券报:《六名高管被抓,欠薪员工自救!现场直击“水果第一股”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