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5-07-11 22:56:33 | 浏览:
走进建始县业州镇乐家坝村,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蜿蜒的产业路串起连片果园,成熟的黄桃压弯枝头,慕名而来的游客穿梭其间;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文化广场上欢声不断;包装车间里,工人正将富硒果脯打包装箱这个曾经因劳动力外流导致土地撂荒率达38%的贫困村,如今已蜕变为年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从“资源沉睡”到“活力迸发”,从“荒坡闲田”到“金山银山”,乐家坝村以党建为引领,以硒果产业为基,以农旅融合为翼,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称号。
“我们以党建红为引领,生态绿打底,产业金铺路,探索出三色融合的发展密码。”乐家坝村党委书记刘爱平说。近年来,乐家坝村抢抓恩施州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机遇,通过“支部引领、能人带动、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硒果+旅游+文化”的特色振兴之路。
“群众要致富,关键看支部。”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乐家坝村党委深刻认识到,基层党组织是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何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让外流的劳动力回村?村党委决定构建“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为乡村发展注入动能。
“刚开始,大家对土地流转不放心,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后没有保障。”刘爱平回忆道。2018年,村里计划发展特色林果产业,但土地分散在各家各户,连片开发难度大。为打破僵局,村党委推行“支部联建、党员联户”模式,班子成员带头,党员干部分片包户,拿着政策手册、带着发展规划,一次次走进村民家中。
在党员干部的不懈努力下,乐家坝村成功盘活闲置土地2500余亩。同时,村党委主动“走出去”招商引资,凭借得天独厚的硒资源和真诚的服务,先后引进德溢民、绮丽、兴盛林果等12家新型经营主体,建成黄桃、猕猴桃、六月雪梨等700余亩特色果园。
土地“活”了,产业兴了,村民的就业门路也宽了。在德溢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黄桃基地里,65岁的村民向才英正忙着给果树疏果,她动作娴熟,脸上带着笑容:“在这里打工,离家近,能照顾老伴,每年能挣2万多元。”
像向才英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全村共300余名,他们在果园从事种植、养护、采摘等工作,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
“发展初期,我们带着党员带头试种,用看得见的收益说服村民。”刘爱平说。通过土地流转保底分红、务工收入、农产品代销三种收益模式,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春有花香、夏有果实、秋有采摘、冬有果干”,这是乐家坝村为游客打造的全季旅游体验。地处城郊的独特区位优势,让这里成为县城及周边群众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村党委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推动硒果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与周边村联动打造十里硒果长廊,年产值突破千万元,让绿色生态变成“绿色经济”。
除了赏花采摘,村里还推出黄桃套袋、猕猴桃分拣等农事体验活动,让游客深入体验水果种植过程。“很多城里的孩子不知道水果是怎么生长的,我们便设计了这些体验项目,让他们参与种植,了解水果的生长过程。”绮丽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亚玲说。去年,合作社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水果销售额超300万元。
农旅融合的发展,还催生了村里的“路边经济”。竹园居农家乐老板李开荣曾在外地务工,看到村里游客越来越多,便返乡开起了农家乐。“每到采摘季,店里都要接待很多客人。以前在外务工,一年到头见不到家人,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过得踏实又幸福。”他说。
“农旅融合的关键是做出差异化和体验感。”刘爱平说。乐家坝村创新推出的果树认养、“云监工”等业态,让游客通过手机参与农业生产,目前已有200余棵果树被认养。
“这些黄桃经过分级包装和精深加工,身价能翻好几倍。”在乐家坝村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负责人张学正忙着分拣黄桃。车间里,流水线有序运转,清洗、分拣、包装、加工新鲜的黄桃在这里变成高品质的商品。
为提升产业附加值,乐家坝村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基础上,建成乐家坝村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对水果进行分级包装、精深加工。“我们根据水果的大小、品质进行分类,品质好的鲜果直接销售,稍次一点的用作深加工,这样能最大限度提高收益。”张学说。公司开发的桃干、桃酱、猕猴桃果醋等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仅深加工一项便能让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
在提升产品价值的同时,乐家坝村还搭上电商快车,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直播带货,让大山里的富硒水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产业升级和电商赋能,让乐家坝村的特色产业实现从卖初级农产品到卖品牌深加工产品的转变,全村300余名村民通过“种植+加工+服务”实现多渠道增收,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较发展初期增长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