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5-07-24 00:34:24 | 浏览:
盛夏时节,滚滚热浪掠过江洲堤坝,麦收后的茬地里翻耕机在来回穿梭,勾勒出金色五线谱——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洲镇数万亩良田刚完成小麦大丰收,眼下正以“土地轮作、智慧农业+科技力量”的种植模式,在麦茬间播下玉米、大豆、棉花的新希望。这片藏着“土地提质”与“科技增效”双密码的沃土,正用茬茬接续的沃野图景,继续播种柴桑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丰收答卷。
“今年每亩小麦净利润超300元,总产量达到了2.5万吨,实现了丰产又丰收。”柴桑区江洲镇农技员柯长青介绍,这位农技工龄超过30年的老把式,对江洲的田间地头、一草一木,熟悉于心,“今年全镇200个大户种植小麦近5万亩,户均增收6万余元。”柯长青如数家珍。
据悉,2004年前,江洲岛并没有小麦种植的历史,只有少数村民为抢抓农时,在棉花地套种小麦, 但一季辛勤劳作下来,亩产也只有200多公斤。近年来,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柴桑区在江洲岛普及推广小麦种植技术,加大农业机械化补贴更新力度。短短几年间,江洲岛小麦播种面积呈几何式增长,从最初的尝试种植,到现在小麦播种面积接近5万亩,亩产从200多公斤到现在的500多公斤。
在刚结束麦收繁忙季,江洲镇积极调配机械支援保障,指导农机手对收割机、拖拉机等机械进行保养和检修,同时5家烘干厂马力全开,小麦全程“不落地”,确保夏粮颗粒归仓。种植面积与夏粮丰收的背后,是柴桑区深入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实践,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单产和品质,粮食生产潜力进一步挖掘,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牢固。
“麦棉、稻麦、稻油……我们一直在探索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向土地要收益,让农民的荷包鼓起来。”江洲镇农业办相关负责人这样介绍道。既扎牢“米袋子”,又拎稳“菜篮子”,江新洲岛四面环水,土壤富硒且肥沃,是农业生产的宝地,果蔬远近闻名,备受周边省市市场青睐。尤其是近几年,更成为九江主要的“菜篮子”供应基地,每年有约2万吨蔬菜端上九江人的餐桌。
今年,江洲镇联洲村村民张立群在近600亩小麦地里尝试套种冬瓜,抢先一个月上市的冬瓜售价高,小麦与冬瓜有一个月共生期,也因抢时抢地实现了双丰收,一亩地就实现利润700元,比单纯种小麦高出400元。据悉,近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多种经营保障的基础上,当地多举措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一方面,出台耕地保护补贴资金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推出乡村产业振兴扶持补助办法,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已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共计1668.9万元。另一方面,推广高产、优质、抗逆的小麦品种和滴灌水肥一体化、小麦“一喷三防”等先进种植技术,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并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了一批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这些农田旱能浇、涝能排,为粮食和蔬菜的种植提供了有力保障。
走进江洲镇9号村“新农人”蔡报燚家中,院子里的收割机、拖拉机、播种机有序停放。“家里这些‘宝贝疙瘩’购置费花了70多万元,享受了30万元的政府补贴。我最钟爱的还是新购置的植保无人机。”摸着这些农业机械,1999年出生的蔡报燚喜不自禁。作为远近闻名的农技“大拿”,他不仅是小麦成长期的“飞防员”,也是麦熟时的收割机手,更是远近闻名的“新农人”。今年,蔡报燚还承担着为全镇5000亩小麦的播种、撒药等飞防任务。“我是农家子弟,从小就懂得稼穑艰难,埋头耕耘是农人的本分,只有这样才能大地丰收、家人衣食无忧。”大学毕业后,蔡报燚毅然回乡,用学到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家乡,实现小麦生产耕、种、收、加工等主要环节的机械化。
“年轻人,文化程度、科技意识还有农作物的销售眼界比老一辈更高,农业要实现现代化,还是需要这些年轻人,特别是‘90后’的年轻力量。”柯长青说。据悉,为吸引更多年轻的“新农人”扎根农业,江洲镇每年会安排蔡报焱等一批“90后新农人”到沿海和农业技术先进的省份观摩学习,增强他们的实训本领,为乡村振兴助力。
盛夏,驱车环岛,阳光下,只见拔节生长的庄稼,几乎看不到弯腰忙碌的农人。如今的农村,农业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传统农业的面貌,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农村的发展活力迸发出来。(张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