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5-07-29 18:19:27 | 浏览:
(通讯员 林亚欣)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产业振兴,根基在科技。2025年7月28日,山东理工大学“一路前行”实践团前往山东省寿光市,走进山东寿光市翔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负责人的带领下,深入智能大棚与产业园区,解码“寿光模式”背后的科技密码与振兴逻辑。7月28日下午,“一路前行”实践团前往寿光市翔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由队长张艺锦带领,线下成员全部参加,实地调研这座“中国蔬菜之乡”如何以科技为笔、以产业为墨,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实践团首站来到寿光智能大棚核心区,在负责人的带领下,揭开了现代化种植的神秘面纱。“这不是普通大棚,而是一个“会思考”的种植系统。”负责人指着棚外的气象站介绍道,外部的传感器实时捕捉风向、风速、光照等 12 项气象参数,内部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则通过屏幕实时显示,形成了“内外联动”的环境监测网。走进棚内,水肥一体化设备正在有序运转。“过去人工搅拌肥料、冲施灌溉,现在手机一点就能完成。”负责人演示着操作流程,从基质培的营养基质调配,到水培架的营养液循环,再到蓝莓专用设施的精准施肥,全程实现智能化控制。据了解,这类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寿光的无土栽培体系,涵盖基质培、水培等多种模式,其中水培技术因适用性强,种植面积占比达 60% 以上。
在番茄种植区,实践团成员被“液态旋转种植架”吸引。这种形似 “菠萝塔”的装置通过来回转动,让每株番茄受光均匀,单株产量较传统种植提升30%。“借鉴荷兰种植模式,我们的番茄能长到2-3米高。”负责人指着一旁的采摘车说,这种专为高秆作物设计的工具,让采摘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
育苗区的潮汐苗床则展现了“顺势而为”的智慧:水位如潮汐般涨落,浸润装有基质的苗盘后快速退去,配合一端高一端低的倾斜设计,实现了节水与高效育苗的双重目标。“上方的补光灯、高压雾喷和空气能设备,能精准调控温度,哪怕外界 35℃,棚内也能稳定在 25℃以下。”负责人表示,这种环境控制能力,让叶菜类等喜凉作物在夏季也能正常生长。
离开智能大棚,实践团来到寿光蔬菜产业综合服务基地。作为“三个模式”创新的核心区域,这里的成果令人瞩目:连续举办25届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已在浙江、重庆等5省市设立分会场,成为全球蔬菜科技的“展示窗”;12家“国字号”研发平台扎根于此,推动12项地方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自主研发蔬菜品种达257个,占全省总量的1/2,种苗年繁育能力18亿株,撑起全省1/4的种苗供应。
“以前阴阳棚分种蘑菇与蔬菜,现在玻璃棚、薄膜联动棚连成一片,全链条都透着科技范儿。”基地负责人指着连片大棚介绍。在数字农业指挥中心,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市14处镇街的种植数据:从土壤墒情到作物生长周期,从物流调度到市场行情,大数据让“寿光蔬菜”的每一个环节都可控可溯。这种“标准输出+数字赋能”的模式,正让寿光从“蔬菜生产大市”向“产业服务强市”跨越。
实践团了解到,依托智能农业技术,寿光已创成46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整县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成效居全省第一,更荣获“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省县域数字农业发展县”等称号。在稻田镇,农户李大姐算起了增收账:“用上智能育苗设备,成活率从70%提到95%,加上统一的市场渠道,一年多赚3万多!”
在寿光器械制造车间,工人们正组装着发往全国的水肥设备。“这些设备不仅供应本地,还出口到东南亚,去年光这一项就带动500多农户增收。”车间主任说。这种“研发-生产-推广-服务”的全链条模式,正是寿光产业动能转换的缩影——2024年,寿光规上工业营收达2395.8亿元,3家企业跻身中国500强,蔬菜产业带动的上下游产值突破千亿元。
然而,发展之路并非坦途。智能大棚里,技术员坦言:“营养液氧化问题还没完全攻克,叶菜类夏季生长仍受限于高温调控精度。”在乡村振兴座谈会上,相关负责人也提到,尽管机械化水平提升,但部分精细操作仍依赖人工,年轻劳动力短缺仍是隐忧。对此,寿光正积极布局:与高校共建“农业科技研究院”,引进泰山系列人才6名;推行改革创新风险备案制度,鼓励企业试错探索;建设“数字农业晨星工厂”,用AI技术替代重复劳动。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深刻体会到:寿光的实践,正是“三个模式”创新的生动注脚——以科技筑牢产业根基,以创新激活乡村动能,以共享凝聚发展合力。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这座“三圣故里”正以“带好头、走在前”的担当,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菜乡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