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5-07-08 22:56:26 | 浏览:
在“质价比”成为新消费共识的当下,如何在稳定品质的同时优化成本,成为生鲜零售企业的重要命题。面对水果品类天然的非标特性与高损耗挑战,百果园以数字化为抓手,打通从果园到门店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构建起高效协同的全链价值网络。其路径不仅回应了市场对质价比的深层诉求,也为整个行业的数智化升级提供了清晰的参考坐标。
当前,中国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消费者愈发理性,“质价比”逐渐取代“性价比”成为新的消费关键词。人们不再去单纯追求低价,而是更愿意为真正值得的产品买单。在这一趋势下,水果等生鲜非标品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作为保质周期短、损耗高的典型代表,水果零售企业面对“既要又要还要”的市场诉求,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产品力、服务力与供应链效率,在每一个环节做到更稳、更准、更快,才能真正回应质价比时代的消费期待。
百果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脱颖而出。从种植基地到仓储物流、从采购定价到门店运营,通过多年的全域数字化建设,百果园构建起一套以全链协同支撑质价比的系统能力,也因此荣获腾讯智慧零售2024年“全域数字化经营榜·全场大奖”。
“当全产业链都为品牌服务,让整个产业链的优势都尽可能释放出来的时候,产品的竞争力会更强。”在百果园百果科技轮值CEO姚杨看来,未来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正是那些能够调动全产业链资源、打通上下游协同的玩家。这一理念,也正是百果园质价比战略的核心所在。
在水果零售这样一条跨度极长的产业链中,门店是最靠近消费者的前线阵地,是将内部效率转化为消费者价值的第一触点。对于追求质价比的零售企业而言,如何将对品质、价格的考量精准落地到每一份订单、每一次采购决策,门店的运营效率与智能化程度成为关键性因素。
基于这样的认识,百果园早在2018年就启动了对门店的第一轮数字化改造,构建了基于录单率、会销比等关键指标的销售预测模型,用于指导门店订货等环节。这一系统上线初期,就在减少订货误差、控制损耗率上显著提升了门店经营的稳健性。
“在订货这个环节上,最复杂的点在于是否所有跟销售相关的因素都被数字化了。”姚杨表示。为此,伴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百果园也在持续对这套模型进行升级,逐步演进为如今的智能订货系统。这一系统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销售预测核心,还融入了更多动态变量,诸如天气、节假日、促销活动等,甚至像“社区临时举办篮球赛”这类突发因素,也被纳入模型逻辑之中,从而让订货预测更贴近真实销售场景。
智能订货系统落地后,过去动辄耗费3到5小时的订货流程,如今压缩到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内完成,不仅让决策更加准确,也极大释放了门店的人力精力。对于门店经营者而言,这是智能化带来的最直接、最务实的价值。
当然,对百果园来说,AI在门店的应用并不止于订货。在与消费者沟通最密切的导购场景中,百果园同样引入了智能化工具,大大提升了触达效率与响应质量。比如,传统门店社群运营中,店员需要频繁查找素材,操作繁琐,效率不高。如今,在AI工具的加持下,通过预设提示词和图片内容,系统将一整套门店服务经验封装为可调用模块,店员只需两三次点击,即可完成一条专业回复。
“整个腾讯体系是很开放的,它更像一张白纸,这张白纸长成什么样子,是由企业自身去定义的。在与AI结合后,我们能明显看到店员回复与社群中的销售额是有正向关系的,对于面向全国的复制也有很好的推进作用。”姚杨表示。
在这些精准解决门店痛点的AI应用背后,百果园依托的是一种高效协同的组织策略——“小门店、大总部”:门店专注于服务与执行,轻装上阵;总部则负责构建底层能力、沉淀实践方法、制定标准工具。在姚杨看来,“连锁企业真正的战场在门店,但方法论、技术工具需由总部来提供。”
不过,总部的专业性并非凭空生成。它的底气,恰恰来自对一线实践的敏锐捕捉与系统提炼。在百果园,总部会通过后台系统监测各个门店的工具使用频率、店员服务活跃度、销售转化率等多个关键指标,动态评估门店的运营表现;总部的运营人员会基于这些数据线索深入门店实地走访,观察员工是怎么推荐产品的,社群怎么互动、货品怎么陈列、售后怎么处理,把一个个“看得见的好结果”还原成“摸得着的好方法”。
这些被验证有效的一线经验,最终会被沉淀为标准化流程、专业服务模板、案例库,再由“好果子大学”等内部培训平台高效复制推广。无论是在线课程,还是门店实训,目的都是确保每一家门店都能用上真正适配的方法与工具。正是在这样一套机制下,百果园的数字化能力才能真正转化为门店的运营优势。
终端门店的智能化为百果园夯实了质价比基础,但要真正构建起穿越周期的质价比竞争力,关键还在于链条更上游的效率重塑。因为决定一颗水果能否“好吃又划算”的,并不仅在终端。对生鲜行业而言,种植、采摘、加工、仓储、运输等每一个环节的协同效率,才是影响损耗率、稳定品质的关键变量。
“我们过去的数字化体系,其实是从销售侧开始建设的,因为这部分最贴近消费者、最容易改造。”姚杨表示,依托微信生态,百果园最初围绕精准营销、智能订货等场景完成了数字化起步。但随着业务向上游持续延伸,销售侧的效率已无法独立支撑质价比目标。要提升整个链条的响应速度和资源配置效率,企业必须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逆流而上”,把数字能力不断往源头去渗透。
这一逻辑的背后,是百果园对“标准化”的重新理解。在姚杨看来,真正实现标准化,绝不仅仅是对商品外观和包装的一致控制,更关键的是形成一套从田间到门店的系统共识:什么样的产品品质是合格的,什么样的流程能最大限度降低损耗,什么样的数据可以引导种植者优化决策。每一个决定,都是一场与品质、损耗赛跑的博弈。
为此,百果园搭建集成大数据平台,对产业链上的各个关键环节都进行了管理升级,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充分发挥数字化协同的潜力,以达到提高品质、降低损耗的目的。
比如,在上游种植环节,通过采销协同,把销售端的预测计划提前同步给农场,指导采收、预冷和运输节奏,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因供需错配造成货品积压损耗。在中游仓储环节,通过提升库内作业效率、优化周转逻辑,让部分水果实现“当晚出仓、次日上架”。
最后到门店端,则是一方面通过环境控制延长保鲜时间,另一方面对于易损水果,系统也会根据品类生命周期进行智能提示,指导门店根据成熟度适时调价,接下来只需要将这些变化高效传递给真正需要的消费者。
事实上,依托腾讯智慧零售提供的生态工具,百果园已经打通了从“识别用户”到“触达用户”的完整链路。比如在西瓜销售场景中,当系统提示某批西瓜临近成熟高峰、适合调价促销时,门店便可以将价格调整信息,通过企业微信精准推送给识别出的“西瓜爱好者”,既加速了门店动销,也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享受到更具质价比的产品。
当然,全链条的协同管理,远不止上线一套系统那么简单,更是一场对企业数字基础能力的全面考验。“真正有价值的技术,一定是‘长’在业务场景里的,这对IT团队和业务团队的融合能力是巨大的挑战。”姚杨坦言。
不过,在百果园,IT与业务不是“需求-响应”的上下游,而是共创共建的同一体。为了让技术更懂业务、方案更接地气,IT人员经常会跟随运营团队走进果园、进仓库、下门店,亲自体验各环节的真实痛点。正是这种紧密融合的机制,让百果园的数字化不仅仅是工具堆叠,更成为支撑企业战略落地的能力底座。
从果园到货架,百果园正以一套自洽的全域数字化协同逻辑,将原本分散的流程编织为一张高效、稳健的价值网络。通过持续打磨每一个环节的效率与体验,让每一颗水果都能以更稳定的品质、更亲民的价格抵达消费者手中。在这条路上,没有一劳永逸,只有不断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