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5-07-12 07:12:09 | 浏览:
曾经被贴上“轻奢标签”的榴莲、蓝莓、荔枝、芒果们,正从“按个计价”的神坛跌落——这不是局部市场的偶然波动,而是一场席卷全球的价格雪崩。
一年间,部分品种价格腰斩再腰斩,跌幅超七成。货架上“每日调价”的标签,正改写着消费者对“高端水果”的认知。而在广西南宁,这类热带水果出现了“烂大街”现象。
这场变局背后,是供应链从种植端到冷链的全链路革新,是消费者从“尝鲜炫耀”到“日常刚需”的心态转身,更离不开电商平台用补贴撕开的市场口子。或许,中国供应链的渗透力有多强,高端水果的“平民化”速度就有多快。
而从“吃不起”到“吃不下”,这场价格风暴正沿着产业链上下游掀起连锁反应。消费端的选择逻辑如何重塑?销售端的盈利模式面临怎样的重构?供应链端又将迎来怎样的生死考验?
今年年初,就有杭州的水果店老板吐槽:“发现车厘子的价格与刚上市时相比,已经“拦腰斩”。到了最近,刚上市的荔枝,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以往畅销的桂味荔枝曾卖到每公斤94元,妃子笑最高接近24元。而到了今年,许多主产区的妃子笑已跌至2到4元一公斤,甚至有电商平台推出9.9元包邮三斤的超低价促销。
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荔枝大量上市,价格低于成本更是成了普遍现象。在北方市场,荔枝的价格比5月又下降了30%,远低于去年同期。
榴莲同样“跌落神坛”。仅一个月时间,全国榴莲批发均价从35元/斤急速下滑到22元/斤,降幅超过三分之一。阳光玫瑰葡萄的价格更是不断下滑,从10年前的500元/斤跌到如今3元/斤都少人问津。
从生产供应的角度来看,可能是高端水果的产量出现了大幅增长。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高端水果的种植技术得到了推广和改良。例如,一些原本种植难度较大的热带水果,现在可以在更多的地区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使得市场上高端水果的供应量迅速增加。当供应量远远超过市场的需求时,根据经济学的供求原理,价格必然会出现下降趋势。
同样是荔枝,今年全国总产量同比增长一倍,突破345万吨,广东、广西、海南齐迎大丰收。阳光玫瑰葡萄的种植面积在十年内暴增50倍,供过于求导致价格大跳水。《2025年全国荔枝生产形势分析与管理建议》预计,明年全国荔枝预计产量将进一步创新高,达到365万吨以上。
其次,科技进步大幅提升国产能力。过去很多高端水果依赖进口,如今通过品种优化、温室种植等现代农业技术,蓝莓、车厘子、榴莲等纷纷实现国产化。例如,2024年中国蓝莓总产量已达78万吨,较2020年增长近两倍,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蓝莓生产国。云南、山东主产区的新技术提升了产量和供应周期,市场供给更加充足。
在技术层面,尤其物流冷链技术的升级,让水果运输的成本下降不少。冷链运输让荔枝的损耗率从30%降到10%,跨境快线和海运极大缩短了车厘子、榴莲的运输时间,降低了成本,最终拉低了终端售价。
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推动了高端水果“去贵族化”。与过去相比,年轻消费者越发理性,更注重性价比和营养而非品牌和身份符号。平价果切成为办公室新宠,拼多多等平台的试吃频道用户激增。在电商补贴和超市促销的共同作用下,“高攀不起”的高端水果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归根结底,高端水果的价格断崖式下跌,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国产替代和消费理念转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要这些积极因素持续发酵,未来“吃不起水果”的局面或许会改变为“吃不下水果”的新常态。
过去几年,在高价刺激下扩大种植面积的种植户,必然会因水果降价受到巨大冲击。
直接收入锐减,利润承压甚至亏损,是最直接、最剧烈的冲击。价格大幅下跌,但土地、人工、农资、设施投入、技术投入等生产成本并未同比例下降,甚至因通胀而上升。
许多种植户,尤其是前期高投入的新进入者或规模较小的农户,会面临“价格倒挂”,即售价低于成本价,陷入严重亏损。
与此同时,行业洗牌加速。相对大型,科技化、规模化程度高的农场能凭借规模效应、成本控制能力、品牌营销、多元化销售渠道、更强的资金实力,抵御价格波动,甚至趁机整合资源。
但中小农户/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弱,缺乏议价能力和稳定销售渠道,更容易在价格战中受损,部分可能被迫退出市场或转种其他作物。
加上国内外不同区域、产区间的竞争白热化,比拼成本、品质、品牌和供应链效率。
最终,倒逼生产模式升级与结构调整为品质导向更突出。“以价取胜”难以为继,种植者会更注重提升果品品质、一致性、安全性,以及品种优化来争取溢价。
除了上游的农户、种植园,高端水果价格下降对食品加工产业同样有剧烈的影响。
杭州某食品加工厂的从业人员张亦佳(化名)向鲸商表示:“最明显的好处是食品加工的原料成本大幅下降。毕竟高端水果原料价格下降,直接降低了果干、果酱、果汁、果馅、冷冻果粒、果酒、罐头、酸奶添加物等产品的原料成本,这样我们厂就能消化过剩的鲜果原料,提升产量,提升加工企业的毛利率。”
如其所述,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出更多高性价比的深加工产品,可能使终端加工品价格更具竞争力,让企业进行更多营销投入,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而在冷链物流层面,这类专用服务的需求会因价格波动产生波动。高端水果通常依赖冷链物流维持新鲜度,若价格下降导致种植户或中游企业压缩成本,可能减少冷链投入,转头改用普通物流。这会导致水果损耗率上升,但若销量增长覆盖冷链成本,冷链需求可能保持稳定甚至小幅增加。
以东南亚水果进口为例,中老铁路开通后,运输时间从海运的7-10天缩短至48小时,损耗率从超15%降至5%以内,物流成本降低25%。运输效率提升与损耗控制,使得山竹、荔枝等易腐水果终端售价显著下降。
总而言之,高端水果价格下降的核心影响是“利润压缩”,并通过产业链传导引发各环节的调整。上游倾向于缩减高端产能,中游倾向于降低处理成本,下游则可能通过销量增长部分抵消单价下降的影响。
长期来看,如果高端水果价格持续低迷,可能导致高端水果的“供给-需求”循环收缩,甚至逐渐退出市场,或倒逼产业链升级。所以,在水果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的当下,也需要关注水果产能过剩、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当然,除了对传统水果产业的影响,高端水果价格下降还对电商渠道、商超生鲜渠道产生了些许影响。
随着大量高端水果正在从“高毛利引流品”变为“平价走量品”,生鲜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纷纷通过降价、价格补贴、流量扶持,刺激消费者,提升销量,尤其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比如荔枝在电商平台出现“9.9元三斤包邮”,榴莲价格一个月内暴跌36%,短期销量增长可能伴随利润率下滑。中小平台面临更大压力,需通社区团购、会员制或区域深耕等差异化方式维持生存。
不过,这种价格战的方式虽能让水果销量有所增加,但单品毛利率可能被压缩。需要平台采取更高效的运营和损耗控制,时刻调整整体品类策略。
在供应链层面,头部万家之一“多多买菜”采用“源头直发”模式,深入水果产地,直接与果农或种植基地合作,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
比如其在云南丘北的“多多农园”雪莲果基地通过标准化种植和品牌化运营,在山东与寿光蔬菜基地的合作延伸至水果品类。
盒马则与佳沛签订4亿元年度订单,推动奇异果售价比首次入华时降50%,同时通过品牌合作提升产品信任度。
这种“量价平衡”策略要求平台具备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进一步拉大与中小玩家的差距。并且,其还在在云南、山东等地建立直采基地,确保水果新鲜度和品质的同时,有效控制价格。
这一切的最直接受益者自然是消费者,大家能以更低价格享受到原本昂贵的高端水果,提升生活品质和消费意愿。
不过,随着市场供应充足,选择范围更广。消费者会更关注品质差异,愿意为真正优质的产品支付一定溢价。接下来的平台竞争,势必会更加精细化。
同时,有业内人士建议,政府应加强对水果种植的引导,避免产能过剩,帮助果农提升水果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完善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保障果农合理收益。
食品加工企业和电商企业则要加强对水果品质把控,注重品质化、品牌化与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加工等方式提高水果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稳定市场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