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4-06-08 11:21:01 | 浏览:
2001年水果种植面积达到9200千公顷,水果产量达到6336万吨,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9%和14%。自1993年以来,我国一直保持了世界第一水果生产大国的地位。
本报告分析了我国水果的生产情况,特别是1997年开始进入结构调整阶段以来,呈现出苹果、柑橘和梨三大类水果面积比重有所下降、其它多种水果迅速发展的变化趋势,荔枝和桃的面积已分列为我国第四、第五大水果;预计今后水果生产将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稳定发展的态势;报告认为目前我国水果已出现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的供大于求,国内市场供应充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还将进一步增长,消费需求更加注重优质、多样、安全和方便,特别是对优质水果的周年消费和果汁等加工制品的需求将快速增长;水果均衡供应能力逐步增强,总体价格水平将保持稳中走低的趋势;今年批发价格总体水平比上年同期下降14.4%,但优质优价更加明显;由于今年受天气影响,苹果、柑橘的产量比上年略减,价格有所回升;水果进出口贸易活跃,进出口实现双增长,随着贸易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和果品质量的提高,进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出口增幅大于进口。为扩大水果出口,促进水果业的稳定发展,本报告就水果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水果产业要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还从改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技术、提高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加工水平,以及促进水果出口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85年改革果品流通体制以来,我国水果业持续发展,1993年以来就成为世界第一水果生产大国。2001年水果种植面积达到9200千公顷,水果产量达到6336万吨,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9%和14%。其中,苹果和梨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柑桔产量仅次于巴西和美国,列第三位。
近二十年来,我国水果生产发展很快。从果园面积的变化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5年至1989年,是快速增长阶段,水果面积大体从2000千公顷上升到5000千公顷,年增长率达到19.4%;第二阶段是1991年至1996年,其发展速度相比第一阶段有所下降,但仍是较快发展阶段,水果面积大体从5000千公顷上升到8500千公顷,年增长率为8.7%;第三阶段从1997年到现在,是结构调整阶段,果园面积大体由8500千公顷上升到9200千公顷,年增长率仅为1.5%,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苹果等大宗水果在市场调节的作用下,主动调减近1000千公顷。
水果结构优化调整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三大类水果比重下降;二是其它多种水果快速发展;三是苹果面积大幅减少,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区域布局更加合理。
苹果、柑橘、梨是我国传统的三大类水果,在水果生产中长期占有主导地位。2001年三大类水果面积为4416千公顷,产量4042万吨,在水果中的比重分别为48%和63%,分别比1996年下降了12.8个和3.5个百分点。其中苹果降幅较大,柑橘和梨相对比较稳定。
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1997年至2001年苹果、柑橘、梨三大类以外水果的面积年均扩大8.5%,在水果总面积中的比重由1996年的39.2%提高到2001年的52.0%,上升了12.8个百分点;产量年均增长10.2%,在水果总产量中的比重由1996年的32.7%提高到2001年的36.2%,上升了3.5个百分点。从具体品种来看,荔枝和桃在近几年快速发展,面积已分别发展到558千公顷和452千公顷,产量分别为95万吨和456万吨,面积已跃居我国第四、第五大水果,并在2001年首次列入统计项目。另外,龙眼、芒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果生产也呈上升趋势。
苹果是我国的第一大水果,从1997年开始,苹果生产进入调整阶段,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一是面积减少,产量增加。苹果面积由历史最高水平1996年的2986.8千公顷调减为2001年的2066.2千公顷,占全国果园面积的比重从34.9 %下降为22.5%;产量由1702万吨增加到2001万吨,在水果总产量中所占比重由36.7%下降为31.6%。二是良种比例扩大,质量提高。品种更新步伐加快,苹果品种结构不断改善,红富士、元帅系、金冠、乔纳金、嘎拉和其它优良品种的栽培面积比例分别达到了49.6%、9.7%、6.2%、3.0%、2.8%和1.9%,国光和其它老品种的栽培面积比例仅为14.0%和11.3%。从质量方面看,目前我国苹果的优质果率为40%左右,一些优质示范园已达60%以上。三是区域化布局更加合理。通过调整,非适宜区和适宜区内的老劣品种以及管理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下地区的苹果栽培面积大幅度减少,黄土高原等苹果优生区及经济效益较高的地区苹果面积稳定发展,已初步形成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二大苹果优势产区。
经过几年的调整,我国水果生产区域布局渐趋合理,树种、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实现了由注重面积扩张转入注重结构调整、单产提高和质量改善,由数量扩展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从我国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导向来看,今后水果产业发展的趋势仍将是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加工增值,预计全国果园面积不会再有大幅度增加,将保持一个稳定发展的态势。
2002年,果园布局调整继续向优势产区、重点产区集中,老果园、劣质果园的淘汰力度加大,但与新建的高标准果园面积基本相抵,变化不大。苹果、柑橘由于花期遭受冻害和后期干旱,产量略减;梨、葡萄产量变化不大。预计全年水果总产量在6300万吨左右,与上年相比持平或略减。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水果消费总量不断增长,同时,对水果的多样化、优质化和果汁等加工制品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水果消费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增幅缓慢。在食品消费中,随着主食消费比重的缓慢下降和副食品消费的比重上升,水果消费在整个食物消费中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从水果消费支出在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呈现为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1994年水果消费支出在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为6.27%,1995年为6.35%,1996年为6.18%,1997年为6.54%,1998年为6.27%,1999年为6.73%,2000年为6.51%,2001年为6.52%。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水果人均消费水平也在逐渐提高,总体需求不断增长。
二是消费结构出现新的变化。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安全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人们对优质水果、果汁的消费需求日益高涨,尤其是果汁消费迅速增长。例如,橙汁消费连年上涨。我国橙汁消费绝大部分依赖进口,浓缩柑橘汁进口量由1998年的0.54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1.9万吨,增长了三倍。目前,中国人均占有果汁仅为0.1升,而发达国家则在40升以上,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费也达10升左右。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水果加工品消费在整个水果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另外,名优特新品种、高质量的品种也渐受消费者青睐。
目前我国水果已呈现结构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的供大于求的局面。由于我国果园面积继续增长,产量持续增加,市场供应充足,又以鲜食为主,上市集中,加上鲜果质量普遍不高,贮藏、加工能力不足,水果价格总体水平保持稳中走低的趋势。
一是苹果价格走势平稳。自1997年调整苹果面积以来,产量快速增长的趋势受到遏制,价格总体平稳,年内的价格波动幅度呈下降趋势,均衡供应市场的能力明显增强。
但分品种看,富士、国光两个主要品种的价格走势各异。由于90年代富士苹果的面积发展很快,已占苹果面积的一半,产量迅速增加,市场供应由稀缺转为基本平衡,因此,年平均价格呈下降趋势。与此相反,国光作为传统品种,在近年来的调整中,面积大幅减少,它在苹果面积中的比重已降至14.1%,市场供应量逐渐减少,导致年平均价格从2000年底开始转为上升趋势。
二是柑橘价格走势平稳。从1998—2002年的变化情况来看,柑橘园的面积略有扩大,产量不稳,导致年际间价格波动较大,但总体趋势比较平稳。甜橙和宽皮橘面积分别占柑橘的20%多和70%,从两个主要品种的趋势线来看,价格趋势又明显不同。甜橙逐渐抬高,蜜橘降低。
三是梨的年平均价格持续走低。1998—2001年,梨园面积和梨的产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分别由1998年的918千公顷和728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1026千公顷和880万吨,分别增长了11.7%和20.9%。综合平均批发价格由1998年的每公斤3.5元,下降到2001年2.2元,下降幅度为35.6%。
2002年水果批发价格总体水平比上年下降了14.4%。其中苹果、柑橘、梨三大类水果的综合批发价格与上年相比,苹果上涨1.6%,柑橘和梨分别下降了14.5%和12%。
从1-12月平均批发价格来看,国光和富士苹果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18 .3%和10.1%;蜜橘同比下降24.5%,甜橙同比上涨22.7%;鸭梨同比下降4.8%。
10-12月是主要水果品种的采收季节,柑橘、苹果等鲜果大量上市。由于今年柑橘、苹果主产区受花期冻害和后期干旱影响,产量下降,但总体质量比上年有所提高。苹果、柑橘购销顺畅,优质果供不应求。一般优质苹果价格同比上涨10%以上,达到出口标准的优质果价格同比上涨20%以上。从10-12月平均批发价格来看,蜜橘和甜橙的批发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5.5%和12.2%;国光苹果批发价格同比上涨8.8%,富士苹果价格基本持平。
长期以来,我国水果产品以国内鲜销为主,出口比重很小。近几年水果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出口总量和总额大于进口。水果出口主要到达地是亚洲国家和俄罗斯,进口来源地主要是东南亚和南美洲。
1.出口稳定增长,进口呈现波动性增长。2001年水果及加工制品出口总量达到148.5万吨,出口总额为7.9亿美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40.6 %和34.2%;进口总量达到86.8万吨,进口总额为3.4亿美元,分别增长28.4%和59.6 %。
2.苹果、柑橘、梨以及苹果汁、橘瓣罐头是我国水果出口的主要品种。2001年这几个产品的出口量比1998年分别增长了23%、70.8%、152.6%、209.9%和90.8%;出口金额分别增长了4.7%、23.6%、122.2%、183.4%和78.6%。苹果汁已占世界贸易量的40%,橘瓣罐头占世界贸易的50%以上,并且发展势头很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另外,荔枝、龙眼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果及加工制品出口量也开始大幅增加。
3.我国水果出口的主要地区是东南亚、日本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大约2/3出口到这些地区(因东南亚不产苹果、梨等温带水果,日本、韩国的水果自给率已降为41%)。但从2000年苹果开始出口到北美、欧洲,苹果汁、橘瓣罐头已大量销往欧洲、北美及日本等市场。
4.水果加工制品进口快速增长。鲜冷冻水果占水果进口总量的比重长期达90%以上。但近几年水果加工制品进口快速增长。2001年水果加工制品进口9.6万吨, 比1998增长1.7倍。其中水果汁2.4万吨,增长1.2倍;水果罐头1.2万吨,增长5倍;其他加工水果6万吨,增长1.7倍。鲜冷冻水果进口量78.2万吨,仅增加21.1%。这两个增长速度的差别,带来了进口水果结构的变化,使水果加工制品进口总量的比重由5.1%提高到9.9%,上升4.8个百分点。
5.香蕉进口量呈下降趋势,柑橘、柑橘汁和苹果进口量大幅增长。到目前为止,香蕉一直是我国进口的第一大水果。2001年进口41万吨,比1998年下降13万吨,占进口水果总量的比重,由1998年的79.3%下降到2001年的47.7%。厄瓜多尔与菲律宾是我国进口香蕉的主要来源国,约占我国进口香蕉总量的80%。柑橘进口量由1998年的0.53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6.7万吨,增长了11.6倍;主要来自美国和新西兰,数量均呈增长趋势。柑橘汁进口量由1998年的0.54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1.9万吨,增长了三倍;主要来自巴西和美国。苹果进口量由1998年的0.86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3.9万吨,增长了3.5倍;主要来自美国、新西兰和智利,数量均呈增长趋势。
今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水果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势头。1—10月水果的进口总量为79.9万吨,同比增长5.3%;进口金额为3.2亿美元,同比增长8.1%。出口总量为143.8万吨,同比增长33.6%;出口总额7.3亿美元,同比增长20.6%。
一是越南向我国出口水果量值猛增。进口量为18.5万吨,同比增长70%;进口额为0.4亿美元,同比增长45.7%。主要品种是西瓜、香蕉和鲜龙眼。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越南重视向中国出口水果,采取积极出口政策,鼓励企业直接和中国企业开展贸易;另一方面是越南今年水果大丰收。从数量来看,越南已成为仅次于菲律宾的对我出口第二大国。
二是美国向我国出口水果量值下降。进口量为6.4万吨,同比下降23.9%,进口额为0.4亿美元,同比下降15.5%。其中鲜果降幅较大,如柑橘和鲜苹果分别为2.2万吨和1.8万吨,同比分别下降45.5%和20%。但果汁进口量同比增长129.6%。
三是进口鲜水果仍以香蕉为主,但品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香蕉进口量达26.7万吨,同比下降26.2%。主要原因是菲律宾、厄瓜多尔和越南对我国出口下降,其出口量分别为20万吨、2.8万吨和3.6万吨,同比分别下降13.6%、63%和8.3%。鲜龙眼、鲜西瓜和鲜苹果进口大幅增长,进口量分别达到9万吨、6.6万吨和5.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8%、235.5%和47.3%。美国柑橘、鲜苹果和葡萄同比分别下降45.5%、20%、26.7%;新西兰苹果增长83.3%;智利葡萄和苹果分别增长38.4%和311.8%。
四是果汁进口增长一倍。果汁进口量为4.2万吨,同比增长102.4%,进口额为0.5亿美元,同比增长166.8%。其中主要是柑橘汁,占进口果汁总量的83.3%;主要来自巴西和美国,分别为2.4万吨和0.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64%和129.6%,进口额分别为0.3亿美元和0.0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1.6%和192.6%。
五是主要出口产品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鲜苹果、苹果汁、柑橘罐头、鲜梨和柑橘的出口量分别为28.8万吨、21.9万吨、18.7万吨、16.6万吨和12.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4.5%、29.8%、22.7%、23.3%和23.3%。鲜苹果、鲜梨和柑橘出口主要以东南亚、俄罗斯等周边国家为主;苹果汁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德国、荷兰、俄罗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占苹果汁出口总量的87.8%。柑橘罐头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德国和泰国,占柑橘罐头出口总量的88.8%。
六是对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量全面增长,其中对俄罗斯出口增幅最大。按出口量依次为日本22.9万吨,同比增长6.1%;美国16.7万吨,同比增长53.6%;香港13.5万吨,同比增长27.6%;俄罗斯13.3万吨,同比增长76.4%;马来西亚10.2万吨,同比增长13.5%。